OLED屏明年加速渗透至中端手机 面板扩产或带动材料需求。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最新研究显示,到2020年底,配备AMOLED面板的智能手机的销量将超过6亿部,同比增长46%。


这得益于价格在300美元到500美元之间的中端AMOLED智能手机的增加,而这又是由华为、vivo、OPPO、realme和小米等中国品牌推动的。


在最新的报告中,Counterpoint的高级研究分析师Jene Park表示:“排名前五的智能手机品牌将占据AMOLED智能手机总销量的80%以上。其中,三星仍保持领先地位,它在2019年占据了AMOLED智能手机总销量的45%,其次是苹果(16%)和OPPO(11%)。”


OLED性能凸显 未来有望加速渗透


性能上,OLED的自发光特性有效降低消耗的功率,有机材料的结构使得屏幕更薄更轻、可柔性显示,成像效果更高、响应速度更快,整体性能优于LCD。近年来,OLED越来越得到主流手机厂商青睐,据统计,主流手机厂商2019年发布的新机型中基本均采用OLED显示屏。



此外,随着华为、三星陆续推出折叠屏手机并获得市场认可,3C显示正突破此前物理体积对显示屏尺寸的限制,迈入折叠显示时代,“柔性OLED+铰链”成为创新方向。


机构预计,手机OLED面板渗透率将由2018年的28%提升至2022年的56%,出货量CAGR 约为22%。电视OLED面板渗透率将由2018年1.1%提升至2021年的4%以上,出货量CAGR约60%。


韩国主导OLED产业 我国产能未来有望释放


目前全球OLED面板主要供货商集中在韩国,三星和LG分别在中小尺寸和大尺寸面板中占据垄断地位。三星在小尺寸OLED面板领域市占率超过90%,OLED产品良率在2017年即已达到90%以上。LGD在大尺寸电视面板领域独领风骚,市占率超过70%,据了解LGD OLED 8.5代线在2016年良率即达到80%,目前LGD在广州的8.5代大尺寸产线已于今年8月底投产。



大陆面板企业也在奋起直追。京东方、天马、和辉光电、华星光电、维信诺等均在布局OLED产线,并已有部分产线投产,但受工艺、良率等因素影响,产能爬坡一直受到限制。


2015年京东方在成都投资建设了大陆首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已于2017年投产,据了解良率目前已提升至70%以上。绵阳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同时重庆和福州两条在建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投资、产能规模与成都、绵阳项目一致,预计2021年后陆续投产。


深天马、维信诺、和辉光电等面板企业借助与国产手机厂商的长久合作关系,目前已进入国产手机品牌量产机型供应链。预计随着成本和良率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国内OLED面板厂商产能扩张预计将提速,据IHS预测,2020年国内OLED面板产能市场份额预计将达到40%。



下游需求拉动 OLED材料迎发展机遇


OLED终端材料市场有望伴随下游应用的扩大迅速崛起。据DSCC,全球OLED终端材料市场规模有望从2017年的8.29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20.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0%), 其中电视用OLED材料将成为重要的增量。OLED中间体和升华前材料市场空间在2022年有 望达到6.8亿美元。



目前OLED终端材料的核心专利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生产主要还集中在韩国、日本、德国及美国厂商手中,主要参与者包括UDC、陶氏杜邦、默克、出光兴产、LG、德山等企业,市场份额占比80%以上。这些厂商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一方面与下游三星、LG等核心面板厂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有上游培育OLED前端材料供应商。


由于OLED终端材料的专利壁垒尚未解决,目前国内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中间体、升华前材料以及粗单体,主要包括万润股份、瑞联新材、濮阳惠成、莱特光电、强力新材、阿格蕾雅、吉林奥来德。


万润股份:是国内OLED升华前材料第一大供应商,子公司九目化学将继续扩产OLED材料产能。同时公司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OLED成品材料在下游厂商进行放量认证,如果认证通过,中金公司预计,公司OLED材料业务盈利和估值将明显提升。


濮阳惠成:OLED中间体材料快速放量,“1000 吨电子化学品项目”已投产。中泰证券指出,今年7月以来,日韩贸易争端愈演愈烈,韩国为了保障供应体系的稳定,有望逐步提高中国供应商的供货比例,公司主要客户为韩国客户,且进一步完善欧盟REACH、韩国K-REACH认证,有望充分受益。


强力新材:子公司强力昱镭于2017年9月实现了OLED升华材料的量产,已进入国内主要OLED面板厂的研发线及生产线。另一方面,强力昱镭还与LG化学于2018年7月签订协议,通过在成都联合建立OLED材料评价实验室,向国内面板厂提供OLED材料方案。


来源:科创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