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趋势向好,全国各地迎来了复工季。在经历了一个超长假期后,有人重新回到了熟悉的工位,有人重新坐上了复工的班车,所有人都开始再次为生活奔波。车水马龙,城市重归喧嚣。


当战疫逐渐取得胜利,流水线重新运转,机器重新轰鸣,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名为“复工”的战场。凤凰网财经频道推出《复工正当春》系列报道,关注加速奔跑的奋斗者,重新回暖的中国经济。


01 疫情“上半场”|海外客户疯狂催单 国内工厂遭遇“三不够”


“国内打完上半场,国外继续下半场,而‘外贸人’要打完全场。”这句话在如今的外贸圈里口口相传,戏谑中透着几分心力交瘁的无奈。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铺天盖地在海外蔓延,外贸企业首当其冲—业务量骤减、资金链断裂在大大小小的外贸公司里屡见不鲜: 连日来“世界工厂”东莞有数家老牌外贸企业先后倒闭或停业,而这仅仅只是疫情冲击下外贸行业现状的冰山一角。


“冰火两重天”是记者从形形色色的外贸从业者口中频繁听到的字眼,“2月份国内疫情爆发的时候客户使劲催工厂交货,好不容易全面复工了,因为海外疫情的关系客户开始大量取消订单。”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贸业务员告诉凤凰网财经,“以为迎来了春天,谁知道是更加难熬的冬天。”


对于疫情“上下半场”的概念,贾永顺也深有体会。“现在回过头看,我们把疫情带来的影响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就是不知道会不会有‘加时赛’了。”他在电话那头说道。


贾永顺是北京一家国际贸易公司的高层,据他介绍,公司规模在业界属于中等水平,有自己的生产线和研发团队以及控制整个贸易流程的人员。“当然也有尴尬的一点,”贾永顺告诉凤凰网财经,“俗话说‘船小好调头’,小的贸易公司做不下去可能转型就算了,对我们这种中大型企业来说,转型就很困难了。”


曾经以大学生身份经历过“非典”的贾永顺,从未想过会在17年后再次直面一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那个时候(非典时期)想得比较天真,出门都不戴口罩,现在我都要求自己的女儿必须戴上口罩。”贾永顺说道,“年龄层不一样,扮演的社会角色不一样,考虑的问题也完全不一样了。”


作为国内业务总经理,贾永顺在公司里主要负责国内生产线的管理,包括日常的人力、时间和工作内容分配以及和国内代工厂的沟通联系等等,“现在的贸易商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只要在国内找到货源,起到桥梁的作用就能实现贸易往来。”贾永顺告诉记者,“贸易商如今大部分都在转型,实际上我们更像是服务商,点对点地服务于某个日本或欧洲的企业,从生产制造到质检,再到货物的报关出口,都要由我们完成。”


也正是因为环环相扣形成了完整的业务链条,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了纰漏,对贾永顺来说都是棘手的问题。


贾永顺的公司主营中大型铸件,包括工程机械、汽车和电梯零部件等的进出口贸易,货物主要出口日本和中东等国家。据他介绍,公司生产的松下电梯绕线轮零部件约占产能的30%以上,每年出口的斯巴鲁汽车刹车盘也有将近30万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正赶上国内春节,往年的这个时候,贾永顺公司的工厂都会停工停产,到正月十五左右才陆续复工。


“国内疫情爆发初期,对我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贾永顺告诉凤凰网财经,“一般春节期间我们都会提前做准备,包括做一些备料以及能对付一段时间的应急产品。那时候我们不需要工人到工厂返工,主要就是负责后期发货、报关等工作。”但即使备料充足,贾永顺还是面临着不小压力。



彼时肺炎疫情尚未在海外市场掀起巨浪,不少海外客户担心国内工厂受疫情影响无法如期供货,开始忙不迭地催起了订单。“往年春节期间可能只需要发10万件货,但是他们(海外客户)担心疫情对国内影响太大,会要求你生产20万件或30万件,因为他们着急。”贾永顺说道。在这种焦灼情绪的带动下,他自己也跟着着急,进而去催工厂出货,时间久了也形成一套连锁反应,“他们催我们,我们就会催生产线,但当时正值春节,生产线上没有工人,再加上疫情爆发,你想找人回来加班都困难。”


对于瑞水而言,“工厂复工难”似乎不成困扰。他所在的玫德集团是山东当地小有名气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贾永顺的公司一样,玫德集团也有涉足金属管道配件及电力金具铸铁件等的进出口业务,产品销往全球130多个国家;据于瑞水介绍,公司生产的玛钢管件占了行业年产量(约100万吨)的15%-16%左右,近年来一直维持着可观的市场占有率。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肆虐,于瑞水今年难得的春节假期也被迫取消。“我没有休过一天班,一直在工作。”他告诉记者,“比较好的一点是,公司员工绝大多数都是当地人,外地员工很少,除了本身在春节期间有安排作业的工人以外,其他工人返岗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就基本恢复了92%左右的出勤率。”


相比之下,贾永顺的公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货不够用,原材料不够用,最关键是人也不够用。”整个二月份,贾永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三难”境地。据他透露,公司雇用的工人大多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农村地区,由于疫情“封村”的关系,不少工人到了二月底仍无法返工;但人手短缺还没解决,原材料不足的问题就接踵而至,“做金属加工需要大量钢材,而钢材本身就是大基建项目的主要材料,每年10-12月份都会集中采购,到年初的时候能拿到的量已经相对很少了,这个时候赶上疫情爆发,就出现了严重的供给问题。”


然而这还不是最麻烦的问题,据贾永顺介绍,以往外贸出口货物到达港口时,公司会有专门的配送车辆直接进港并缴纳相应的通行费;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紧,所有外部车辆按规定禁止驶入港口,必须由港口内的车辆接送货物。“这个时候实际运费就比原来翻了3-4倍,效率也低了好几倍。”


新冠肺炎疫情阴云密布,不少公司的发展进程也匆匆忙按下了暂停键;面对几近停摆的经营困境,裁员降薪成为企业们保证现金流的自救手段。贾永顺的公司也不例外。


“不论是出于良心还是公司的长期计划,我们最后决定给所有员工全额发放工资,因为2月份有春节假期,即使是全额工资也不会特别高。”贾永顺说道,“我们更多担心的是3月份和4月份的工资能否全额发放;当时政府给了相应的指示和一些政策支持,比如减免养老保险、推迟住房公积金的缴纳等,给我们缓解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除了全额发放工资,他还能做的就是在这段时期尽可能减少员工的工作量。“原来可能是‘上一休一’(工作一天休息一天),现在都改成‘上一休二’了。”贾永顺说完笑了笑,“这是我们能对员工做的最大限度的补助了,要再拿出更多的钱去补贴,我们也很难,压力很大。”


02 疫情“下半场”| 不是在取消订单就是在被取消订单的路上


新冠肺炎疫情给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冲击,在日前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中一览无遗。据3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今年1-2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2.04万亿元,下降15.9%;进口2.08万亿元,下降2.4%;贸易逆差425.9亿元,去年同期为顺差2934.8亿元。


按美元计价,前2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5919.9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下降17.2%;进口下降4%;贸易逆差70.9亿美元,去年同期为顺差414.5亿美元。



随着时间进入3月,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趋好,贾永顺的公司也在紧锣密鼓地复工复产。“前期我们基本能够做到正常生产,并且能正常走贸易手续办理的流程。但是也有一个麻烦,就是港口基本都处于饱和状态。”贾永顺说道,“疫情‘上半场’的时候,国内疫情严重,海外物资每天都在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当时海外华人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下半场’海外疫情告急,国内的口罩等医疗物资的生产出现爆发式增长,往国外发的货太多了,港口就开始拥挤不堪。”


海外疫情爆发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完全超出我的想象,”贾永顺在电话那头重重叹了口气。在他原本的计划里,只要3月正常复工复产,公司就还有可能回到疫情爆发前的经营水平;然而,日益严重的海外疫情却裹挟着一波又一波的退单潮向他袭来。


据贾永顺透露,最近几天取消订单的数量已经在明显增加。“海外工厂也逐步开始停工了,最开始只有20%-30%左右的工厂减产,现在停工的工厂基本已经占到70%-80%了。主要是欧洲和中东等疫情严重的国家,日本目前停工的工厂不多,多数都是减产,他们估计也是不看好今年的经济形势。”他说道。


于瑞水的公司刚从复工复产中缓过来,海外疫情突然告急也令他措手不及。“目前公司这边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订单取消,有一部分客户仍在观望。”于瑞水告诉凤凰网财经,“其实就是暂缓现有的生产计划,并没有明确说要取消订单。欧洲客户暂缓生产的比较多,因为他们公司基本都是在家办公,仓储人员无法到现场收货;但美国还没有这种情况出现,目前还是要求正常出货,不允许延期交货。”


从前期“催订单”到如今“大量取消订单”,海外客户180度的态度急转弯无疑给外贸企业们浇了一盆冷水。“我们不是在被取消订单,就是在被取消订单的路上。”一位从事纺织外贸的企业主无奈地调侃道,“好不容易复工了,结果现在无单可接。”


她的遭遇仅仅只是国内外贸行业的一抹缩影;贾永顺告诉记者,即使现在因疫情原因被迫取消订单,外贸企业后续的索赔也是困难重重。据他介绍,他们公司一般是按季度来分配订单,“也就是说第一季度的生产实际上已经结束了,现在马上就要进入第二季度的排产。”他说道,“这时候减少或取消订单对双方的影响都不是特别大,不会造成太大的经济损失。更大可能的结果是我们会因为对方减少订单也只能被迫减产,这会使我们每年的营业额有所降低,但实际造成的损失不会特别大。”


但对于下全年订单的外贸公司来说就是另一番风景了。贾永顺直言,自己认识一些下全年订单的同行,海外疫情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损失将会“非常大”,“他们年前备货备得太多,海外客户减少或取消订单就会令他们大量滞货,后期索赔也很困难。”贾永顺说道,“国内贸易商相对被动,要追究对方的责任很难,因为国际法律纠纷或经济纠纷的成本太高了。”


此外,由于疫情爆发限制了员工出差,以往需要执行的三步质检也缩减成两步质检。“原来的质检比较严,我们至少要经过工厂的质检和我们作为贸易公司的质检,以及货物到港后客户的质检等三道流程。”贾永顺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我们缩减成了两步质检,只有生产线上的质检和到港后的客户质检。”他表示,由于少了公司方的质检流程,货物质量也因此无法得到切实保证,“曾经有一批从大连发往日本的零部件,因为没能去现场验货,导致后面日本客户投诉质量问题,前后大约损失了20%左右的修理返工费用,同时双方也失去了一定的信任。”


03 未知“加时赛”|如何救自己于水火?


疫情之下无完卵,素有中国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也在近日宣布延期。


每年的广交会上,于瑞水的公司都会策划一部分展柜,比如美国的消防展、欧洲的水展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泵阀展等等,“今年展会去不了了,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跟客户在网上多交流,原来是通过邮件,现在就会督促业务部门通过视频与客户多联系,主要关注他们的销售情况。”于瑞水直言,他最担心的就是未来“不可知的客户预期”。随着疫情在美国境内大规模蔓延,当地客户自带的风控部门也会相应地下调销售预期,“四月份问题不大,目前手上订单的数量还可以,但五六月份会是什么情况就不太敢保证了。”电话那头的于瑞水,声音里带着些许焦虑和苦闷。


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 尽管2月末经济活动开始逐步恢复,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仍要持续一段时间,全球供应链和贸易物流的阻断也都可能增加,令中国进出口活动进一步承压。


时至今日,贾永顺的公司基本实现了80%-90%的复工率,以往在各地奔波出差的工作模式被大大小小的视频会议取代。即便如此,悬在他心头的石头却依然没能落地,“国外的(疫情)‘下半场’才刚开始,我就担心会不会出现‘加时赛’。”贾永顺说道,“你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你就不敢备货,是继续撑下去还是破产倒闭?对我们来说都很为难。”


这是外贸人普遍面临的一道选择题。贾永顺告诉记者,“继续撑下去”意味着继续投入,除了日常备货,还需要人员开支和各种成本付出;一旦申请破产倒闭,自己能独善其身,但手下两条生产线一百多名员工就失业了。“你不能保证疫情结束之后消费一定能马上恢复,人们不消费的话,工厂照样得减产。”贾永顺的声音顿了顿, “这个行业内特别残酷的事实是,只要三个月没有回款,谁都熬不下去。”



此外,因疫情肆虐变得日益严峻的金融环境加剧了各国汇率价格的宽幅波动,对外贸企业也构成了不小的挑战。“我们一般会给客户五十几天的账期,如果这段时间内出现了大幅度的汇率波动,那么很可能会挣很多钱,但更多的可能性是会赔钱。”贾永顺说道,“公司的日本客户比重较大,日元汇率近期也出现了剧烈波动,很难控制。”


3月26日,商务部外贸司二级巡视员刘长于表示,商务部将用足用好各项外贸政策,特别是要推动财税、金融、出口信保等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支持地方、行业组织、贸促机构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法律和信息服务,引导企业防范风险,帮助企业保市场、保订单、保份额。


从中央到地方,各项“稳外贸”措施正在陆续加紧出台,同时不少企业也纷纷开始自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伟文向凤凰网财经表示,从企业层面上看,外贸企业需要梳理现有在手客户、订单、产品和市场分布,从而判断哪些市场、哪类产品受到的影响最大,哪些影响又相对较轻;在当前形势下,外贸企业可以根据对世界疫情分布和本身产品的市场客户分布的对照,大致估计哪些产品订单将会大幅减少,哪些产品订单可以争取,哪些产品订单可以开辟。


“一般来说供应链过长的产品生产和外销风险更大,应尽量选择日韩、东盟等市场,疫情相对较轻,运输距离较近。”何伟文说道,“此外,外贸企业也可以增加线上洽谈成交,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例如扩大医护产品出口,同时将部分销售转向国内市场。”


面对汹涌的海外疫情,“稳外贸”政策又能在哪些方面发力?对此何伟文告诉记者,政府层面也要具体梳理不同企业、行业和市场的情况,实施“一企一策”。 何伟文表示,首先是要保就业,对订单不足影响就业的公司提供就业补贴,延期缴纳“五险一金”的政策可延续到年底,必要时可增加专项补助;第二、提供必要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第三、提高物流和通关便利化;第四、加大政府贸易促进平台,提供跨境电子商务客户、贸易机会,并与其他国家贸易促进机构合作,疏通产业链瓶颈、成交、运输等障碍。


3月30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发布会上表示,随着国际疫情进一步扩散,中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提起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时,贾永顺坦言“就是看不到时间节点,看不到头”,对于常年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的他来说,人生好像被狠狠按下了暂停键;令人唏嘘的是,这是绝大多数外贸人的常态。


“对未来也不要太悲观,人总归是要生活的。”采访接近尾声时,于瑞水笑着说道。


文章来源于启阳路4号 ,作者启阳路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