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过得还不错的日本,由于其半导体产业历史底蕴雄厚,如今依然安稳的盘踞在半导体产业链上游。近期的日韩争端中,日本虽不至于被称为加害者,至少也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


但曾几何时,日本也是贸易纠纷中的一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害者。当时的加害者,正是时下另一场贸易战的始作俑者——美国。



在1960-1990年间,美日贸易摩擦一共大战了7个回合,美国拿起“301”条款这个贸易大棒“爆锤”了日本15次之多,包括汽车、钢铁、电信、半导体、制药等。而关于半导体的回合发生在1987-1991年。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先回顾一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发家史,其大致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经过长时间的实力储备后,日本半导体产业于1970-1986年迎来了黄金年代。那么在强大的美国眼皮子底下,日本是如何崛起的呢?


不得不说,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其半导体产业也是通过引进、消化、改良来迅速发展的,启蒙老师也不是别人,就是随后“爆锤”日本的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在冷战局势下决定支援日本工业发展,当时的美国半导体产业对日本奉行的是技术全公开的宗旨。


关于最初的引进阶段,1961年日本三菱电机在美国西屋电气的协助下,开发出名为“三菱分子电子”的半导体产品。次年,日本NEC又引进了仙童半导体的平面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并结合自身反向工程,成功实现了集成电路量产。


消化阶段实际很简单,在日本政府的要求下,日本NEC当时将相关技术传授给了其它日本企业,日本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能力也随之逐年翻倍。1964年,美国德州仪器如同一枚健胃消食片,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了日本,帮助日本半导体产业继续高速向前。


在多股美国力量的影响下,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进度惊人。不过,1970年代的日本虽然可以制造出DRAM,但关键设备和材料还是需要依赖美国。为了不活在美国的阴影里,日本半导体技术还需要经过一个改良的过程,这包涵技术改良和产业体系改良。


1976年3月,由日本政府出资320亿日元,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东芝五大企业联合筹资400亿日元,总计投入720亿日元(2.36亿美元)为基金,由日本电子综合研究所和计算机综合研究所牵头,设立了日本国家性科研机构——“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所”


VLSI计划一共组织了800多名技术精英,在他们的努力下,1980年日本比美国早半年研制出64K DRAM,后来又比美国早两年成功开发出256K DRAM。在4年的合作中,VLSI共申请了1000多项专利,其中600多项获得授权。同时,VLSI还为日本集成电路产业确立了一系列产业标准。


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这句话用在当时的美日半导体产业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由于日本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以及VLSI项目的成功,日本半导体产业逐步开始撼动美国产业的地位和利益。当时的日本DRAM等半导体产品,不但质量比美国产品好,价格还比美国产品低。有日本厂商拍着胸脯对客户保证:日本的存储芯片质量能保证25年!



1981年,在日本半导体产业的猛烈攻势下,美国哀鸿遍野。AMD净利润下降了2/3,国家半导体亏损达到1100万美元(上一年赚了5200万美元)。而次年,日本竟一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DRAM生产国,其产量之大、良率之高让美国企业急的直跺脚。


在虚高的价格下跌90%后,日本企业依然能从中获利,而美国企业由于良率低已无力与之竞争,并且开始持续亏损,英特尔当时还因此宣布裁掉2000名员工。


在1985年的全球半导体产业萧条中,DRAM价格再次暴跌直接让英特尔、国家半导体等美国厂商撤出了DRAM市场。同年,日本NEC的集成电路销售额排名超越德州仪器,跃升至世界第一,日本厂商也一举占据了64K、128K、256K和1M DRAM市场90%的份额。1986年,日本企业在世界整体DRAM市场所占的份额接近80%。


清理门户


1985年,如梦初醒的美国,决定开始“清理门户”,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向美国通商代表部(USTR)提起诉讼,指出“日本半导体产业在日本国内封闭的市场结构下进行非正常的设备投资,并以过低的价格出口,破坏了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秩序”


SIA要求提高美国产品在日本半导体市场的份额,为防止低价倾销采取措施等。同年,美国的半导体企业以日本存储器的出口价格过低为由,向美国商务部提出了反倾销诉讼。


1986年,美日签署了第一次半导体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为设定日本产半导体的六个品种对美国以及第三国的出口价格。


1987年,美国政府就以日本未能遵守该协议为由,对计算机等日本有关产品采取征收100%进口关税的报复性措施。那一年的春季,美国半导体产品的市场需求立马大幅回升,美国对日本的第一次镇压效果显著。


1987年,美国政客砸烂东芝产品。来源:香港经济日报网站


1991年,美日再次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的新半导体协议,美国直接要求外国半导体在日本拥有20%的市占率,日本竟然还答应了。外国半导体在日本的市占率在1995年就超过了30%,当然,这里面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也贡献了一份力量,下文会回顾韩国是如何冒出头来的。


在7回合的美日贸易战中,日本几乎完全没有还过手。笔者还整理了以下几则小故事:


一.在有关钢铁进口的谈判中,时任美国贸易代表的Lighthizer将日本代表团的文件折成纸飞机,并扔在了对方的桌子上。在对方的一次日语演讲中,Lighthizer则专注于搞笑的拆卸麦克风。


二.1987年,禁止日本富士通打算收购仙童半导体80%的股份,美国当时炮制出了一个当代人耳熟能详的理由来拒绝:危害国家安全。


三.美国的线人对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谎称自己有IBM在计算机方面的最新技术,勾引两公司的员工出钱购买。等相关技术的图纸进入到了日立员工手中后,警方立即出动逮个正着,随后逮捕了涉事的6名高管。


被日本称为“导弹人”的美国贸易代表Lighthizer


被美国贸易大棒爆锤之后的日本半导体产业,真正意义上的自闭了。坦白讲,如果我的老师把我教育成才后,又回过头打压我,我也会自闭。


美国似乎磨平了日本的棱角,日本半导体产业开始闭门造车,偏重技术而轻视营销,日本半导体产业虽然没有溃败,但这三十年来也只是原地踏步的水平。


关于近期的日韩贸易战,虽然日方否认“报复”,称收紧对韩出口是担忧国家安全,优化出口管控。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7月初曾公开对媒体表示,韩国在强征劳工和慰安妇两大历史问题上“未能信守承诺”,已成为日本“不可信任的国家”。


韩国偷走了日本的胜利果实


事实上日本与韩国是积怨已久,韩国半导体产业是在美日贸易战中,可以说是踩着日本被“锤肿的头”发展起来的。当然,日本被打压只是重要原因之一。


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韩国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就算日本倒下也难以趁机崛起。


1976年,就在日本启动VLSI研究项目的同时,韩国政府在龟尾产业区(汉城东南200公里),建立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KIET),并招收美国归来工程师,设置试验生产线,协助企业研发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并于1979年生产出了16K DRAM。尽管比日本落后几年,但这是韩国第一次掌握VLSI技术。


眼看着日本在DRAM领域大获成功,韩国的四大财团——三星、现代、LG和大宇,全部重资下注DRAM产业,并以较低的成本追赶日本DRAM产业。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累了核心技术能力。1982年至1986年间,韩国四大财团在DRAM领域进行了超过15亿美元的疯狂投资,相当于同期台湾投入的10倍。


日本厂商曾为了让韩国出局,以低于韩国产品成本一半的价格向市场大量抛售产品。面对此情形,资金雄厚的韩国财团们顶住了巨额亏损,甚至还追加了投资。


就在1987年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产品加征100%关税的时候,韩国看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给美国一顿忽悠过后,美国政府只给了韩国0.74%的半导体反倾销税。


再加上美日签订的第一份半导体协议中引入了价格监督制度(Fair Market Value, FMV),规定企业应根据生产成本适当盈利,不得以低于合理价格的价格销售产品,日本甚至还承诺会减少DRAM产量。在对岸日本厂商减量又加价的大好形势下,以DRAM为代表的韩国半导体产业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


更令日本人恼火的是,韩国还偷走了日本辛辛苦苦取得的胜利果实。因为在美日半导体贸易纠纷之前,由于日本厂商的原因,硅谷已经有超过7成的科技公司砍掉了DRAM业务。可以说,是日本帮后来的韩国打下了江山。


日本并非对韩禁运


从美日贸易战的这段历史来看,日本是最惨的一方,美国则彰显了“宇宙霸主”的地位,真正获得最大利益的是韩国。如今易边再战,日本最先瞄准的显然就是当年“被偷走”的存储器产业,是有心还是无意只能交给历史来判断了。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贸易战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但依然会有国家乐于去发起贸易战。以史为鉴,在面对美国贸易霸凌行为时,不能像从前的日本一样一味的忍让,否则只会迅速溃败。


相对于美国来说,日本可能“良心尚存”。首先日本并没有完全对韩国禁运,韩国被移出贸易优惠白名单,只是意味着未来出口审查时间会变长,并非限制出货。只要韩国妥善备好计划与原物料预估,并按规定递交审查文件,未来并不会产生生产方面的严重问题。


据了解,此前韩国DRAM 厂已第一时间将相关文件送至日本政府审查,大多数文件都没有被退回,如果有也只需要补齐资料再送审。但是韩国还是感受到了受制于人的痛苦,所以近日宣布计划在未来七年内投资约7.8万亿韩元(64.8亿美元)用于研发本地材料、零件和设备,以减少对日本进口的依赖。


日本虽然认同并效仿了美国的某些制裁手段,但显然只有美国的2成功力,可能正是因为当年深受其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