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我国是全球知名的“世界工厂”。根据2018年统计数据,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28.4%,对于全球跨国企业以及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考虑,就如同把所有鸡蛋放进了同一个篮子里。为了控制风险,这些利益集团近年来有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国家的趋势,印度就是其中的热门国家之一。那么,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台湾科技企业纬创在印度班加罗尔附近开设的iPhone工厂发生"暴动"事件,2000人大肆打砸公司内的办公设施、家具等,现场一片狼藉。据《印度时报》最新报道,这场暴动估计让纬创损失了43.7亿卢比(约3.8亿人民币)。纬创向当地警方表示损失来自数千部iPhone被偷、以及产线、工厂设备被破坏。


关于事件的起因,印媒报道为员工因薪资问题作出的抗争,但纬创则在声明中指出事件为"意图不明的暴力犯罪"事件。


全球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且不讨论工人抗议的正当性与否,此次事件将全球产业链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现状重新拉向了公众面前。以摄像头模组企业为例,就已经有欧菲光,舜宇,丘钛,三赢兴,盛泰,合力泰等企业在印度建立工厂。业界有观点认为印度在未来将会代替中国,成为下一个全球的制造业、供应链中心。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全球供应链现状:


目前全球供应链非常依赖中国。2018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28.4%,对于全球跨国企业以及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考虑,这就相当于将鸡蛋过于集中的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为了控制风险,这些利益集团会有将部分产能转移的趋势。


(2018年全球制造业产出,如图)


全球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此外,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在迅速上升。中国人均工资从1990年的55美元提高到2018年的990美元,增长了18倍,最低工资几乎涨了4倍。这样,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开支自然是水涨船高,为了保持利润,不得不迁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


因此,中国确实存在部分供应链向外转移的现象。据了解,这部分产能主要由越南、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承接。但只有印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中国的存在。


为什么是印度被认为有潜力取代中国?


因为印度综合了几大优势:


A: 首先最直观的是劳动力便宜,人均工资现在大约是中国的三分之一;


B: 其次,印度经济的体量够大,2019年GDP世界排第5,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875万亿美元,全球占比3.28%。印度经济多元化,产业门类比较齐全。拥有强大的纺织、化工、钢铁、采矿、机械、制药和软件产业。


C:但其最根本的还是印度庞大的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与劳动力红利。


人口总量


如图为1960年至2019年中印两国总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截至2019年印度总人口已经达到13.6亿。几乎和中国一样多,这意味着印度是一个潜在的巨型市场,且开发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样的地区不论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全球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劳动力人口


如下图,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总劳动力高于印度。


全球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年龄结构


如下图(wind数据)为中印两国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中印两国的人口总量虽然相近,但人口结构却有很大不同。


65岁以上人口:中国占12.57%,印度占6.38%,中国的老龄人口约为印度的两倍。


14岁以下人口:中国占16.78%,印度占26.62%,印度的14岁以下人口是中国的1.58倍。


这意味着未来10到20年,印度的可支配劳动力会有一个大的增加。


全球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印度未来存在庞大的人口红利


从2020年到2030年这10年里面,印度将新增加6000万适龄工作人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性别平等理念的树立,还会有大量农业从业者以及适龄女性转入制造业工作。


未来10年后印度将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其带来的人口红利是印度在制造业崛起的底牌之一。从市场和劳动力的角度来看印度确实有替代中国的潜力。


人均国民总收入


如图为中印人均GNI(人均国民总收入,以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价)对比,中国约为印度的3.6倍。以世界银行的发布的最新衡量标准,印度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中国则属于中等偏上国家。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来说印度确实有一定的优势,对于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将工厂设立在收入更低的地区也确实在情理之中。


全球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既然印度在硬件上确实有替代中国的潜力,那么它国内政策导向到底如何呢?


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以软件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形成了"世界办公室"发展模式。2009年,印度软件外包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为51%,2012年占比进一步提高至58%,总产值达到约1000亿美元,行业雇员总数约250万人,在印度国民经济中处于突出地位。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1990—2001年,第二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4.21%降至23.81%,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从43.84%上升至50.46%。


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度经济的较快增长,但同时也给印度经济带来了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就业压力大、长期贸易逆差、产业结构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为了解决经济过度服务化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速制造业发展。如2011年11月,为大力发展制造业,印度商业和工业部正式发布了印度第一份《国家制造业政策》报告,设定了到2022年要实现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及新创造1亿个工作岗位的目标。


然而在在2013年,随着新兴市场泡沫破灭,印度的经济增长率降到10年来最低,几乎走到严重衰退的边缘,印度面临重大的危机,急需快速找到出路。


2014年5月末莫迪总理上任当年就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计划,致力于将印度打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具体来说,推出了积极的产业促进政策,致力于从制造业和信息化两个角度大规模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减少行政审批、简化税收制度,吸引境外企业投资,打造"印度制造"。这意味着印度经济发展将由从前的依靠服务业驱动的"世界办公室"模式向大规模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世界工厂"模式的转变。


分析当前印度制造业发展的优势:


这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非常相似。一个是巨大的人口红利。印度一直把世界第一的劳动力作为发展制造业的重要优势,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人口基数大,年轻人占多数,劳动力成本低。可以以此判断,这种“人口红利”将在未来30年逐渐显现。其次是巨大的国内市场。印度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对国际市场的动态不敏感。三是政府对制造业的支持和关注。印度政府通过一系列刺激投资、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改善交通条件和电力供应的政策措施,刺激了其制造业优势。此外,语言优势也是推动印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印度制造业的研发人员很多都能用英语交流,这为他们更好地将新技术和新概念引入印度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现阶段中国与印度在全球供应体系中的差距在哪里?


从总商品出口金额来看,中国2019年约为2.5万亿美元,印度为0.32万亿美元,中国总出口是印度的7.8倍,从体量上看有着较大差距。


全球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另外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方面,中国遥遥领先印度。如下图,在中国迅猛增长的同时,印度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却一直停滞不前。


其中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印度的制造业对中国严重依赖。如印度发达的医药制造,其中70%的原料药,中间体来源于中国。手机行业也有75%的零部件需要从中国进口。


全球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那么印度和中国的如此巨大差距是如何造成的呢?


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吸引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观察一个国家发展潜力里的窗口。


据世界银行《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如下图),2019年印度营商便利指数在190个国家中排名第63位,比去年的第77位上升14位,连续第三年进入改善幅度最大国家名单。中国排名31(上升15位),连续第二年进入进步最快前十名。两国的在营商环境上均有不错的进步,但在总体排名上中国仍然领先印度较多。


全球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从外资进入的角度来说,中国在绝对值上远远高于印度,但增速已经开始放缓,2019年中国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仅增加了2.1%,而印度增加了近20%。这个趋势很大概率上还会继续,所以长期看印度还有较大的潜力,但也有不得不面对的硬伤。


什么是印度硬伤?


种姓制度及印度教社会:阶层流动的固化,传统制度与现代社会的错配


引用英国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在其作品《幽暗国度》中对印度社会的剖析:"印度种姓制度的僵化导致人民对贫穷视而不见,人们失去了改变的动力。另一方面,用象征行为净化自我,而对现实的脏乱熟视无睹。印度人擅长接纳外国文化,但同时内心又抗拒它们的文化价值,这就造成了印度人啼笑皆非的模仿式生活方式。殖民过程中的印度就像失根的兰花,丧失了它原本的创造力和元气,既无法真正融入西方的积极世界观,又无法发扬自己的民族精神,以至于它只能在幽暗的世界中徘徊。"


全球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上图为印度经典《薄伽梵歌》中的配图)


《薄伽梵歌》中的一段经文说的:"做你分内的事,即使你的工作低贱;不做别人分内的事,即使别人的工作很高尚。为你的职守而死是生,为别人的职守而生是死。"


由于这种心理机制,每一个印度人都缺乏积极向上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从高级官员到清洁工,从打字员到妓女,每个阶层都安于他们自己的分位,而绝不试图做任何超越他们阶级的努力。


印度经典中所尽力推行的种姓阶级制度,它起初确实是农业社会的一种有效分工,有助于促进效率,但是如今它却分隔了个人功能和社会义务,分隔了职位和责任,变得欠缺效率,充满破坏性。虽然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如此的古老的制度已经与高速发展世界形成了错配,直接导致了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造成了如今印度社会的僵化。


贸易保护主义:双刃剑的两边同样锋利


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可以追溯到印度独立运动时的反抗。当年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打击了印度本土的产业,并向印度倾销了大量的商品,这几乎毁灭了印度本就飘摇的民族工业。这对印度早期独立运动领导人的刺激非常深,所以他们特别追求经济上的自力更生。这种传统一直影响以后历届印度政府的贸易政策,贸易保护主义和内向型经济的色彩很重,政策防御性很强。


就以最近签署的RCEP为例,印度全程参与了谈判却在最后时刻选择了离开,其中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贸易保护主义传统的影响。因为加入自贸区的条件是要相应开放自己市场,印度担心如果这样一来,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产品会大量涌入,国内幼稚的产业会被扼杀在摇篮中。


印度在贸易政策上对开放摇摆的态度可以想见印度在制造业增加上交出的答卷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印度在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到底如何呢?


在劳动力富余的情况下,印度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并没有发展起来,甚至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总体出口当中的份额是下降的:1995年占印度总出口的三分之一,到2018年只占总出口的五分之一。


如图,从出口量和劳动力的比例来看,中国适龄劳动力占世界的20%,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了23%。也就是依靠1%劳动力产生了1.15%的出口贸易额,劳动力与出口之间匹配程度比较健康。而印度的劳动力占世界的比例很高,达到18.3%,仅次于中国,但它在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只占3.5%。相当于用1%的劳动力产生了0.19%的出口贸易额,由此不难看出印度在利用自己的人口优势方面是失败的。


全球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另一方面,中国已融入全球的贸易网络,在开放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使得自己变成了全球分工中的一个环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加入WTO。这意味着他们愿意承担某种风险。国内行业的上游或下游很可能被他人控制,利润可能很低,替别国打工,用风险换发展。


印度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面临的是硬件优势与政策摇摆之间的矛盾,这是印度经济内生出的结构性问题。然而,印度的选择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贸易保护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保护了本国幼稚的产业,同时也限制了印度在全球化道路上的发展。印度很难真正融入全球贸易循环。如果印度不能克服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内利益集团的束缚,无论国内市场有多大,劳动力有多丰富,在全球供应链上几乎不可能取代中国。


毕竟,双刃剑的两边同样锋利。


小结:现有的产业链转移属于结构性外溢,印度制造业目前不具备替代中国的实力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近年来行业转型的方向。一些低附加值、低自动化程度的产业确实有向东南亚地区流动的趋势,但这更多的是行业结构性的调整以及为应对地方法规抢占市场。今天,“中国制造”的优势已经不是廉价的劳动力、宽松的环境要求或巨无霸式的生产规模。而是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供应链嵌入、低商业摩擦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印度有着不逊色于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多元的产业结构,更优秀的人口结构,可以说是一手的好牌。单从潜力的角度来看,印度有大有可为。但是,从印度目前的答卷来看,与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印度正面临着两大难题:古老的社会制度与高速发展世界之间的错配,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印度无法真正嵌入全球供应链网络。


全球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