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一家芯片代工厂停工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它是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格芯成都工厂。


5月17日消息,根据近日业内曝光的资料显示,格芯(Globalfoundries)成都厂下发了三份《关于人力资源优化政策及停工、停业的通知》。通知中,成都格芯称,“鉴于公司运营现状,公司将于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正式停工、停业”。



通知表明,在2020年6月14日及以前离职的,格芯将按劳动合同规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工资。6月15日及以后,按照不低于成都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0%支付基本生活费。目前,成都市高新区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780元。


另外,对于处于哺乳期等保护期的员工,在保护期到期后,也将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停工、停业期间,除产假女员工在产假期间可以获得正常工资外,其余保护期内的员工一律执行上述工资/基本生活费发放标准。


对于7月18日及以前合同到期的员工,格芯也将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N)。7月19日及以后合同到期的员工则能获得N+1的经济补偿,如果在2020年5月19日下午5:30以前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格芯还将额外支付1个月工资作为签约奖励。


据知情人士透露,格芯停摆后员工最多的时候有400多人,目前仅留下2位经理“善后”,其余员工都将被裁撤。一些员工向公司HR发邮件沟通,但并未得到相应回复。


近日,记者来到格芯成都项目基地,发现大部分门上早已贴上封条,封锁时间为“2019年1月18日”。现场多位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称,格芯成都的项目自修建以来从未开工,仅安排了保安在此值守及巡逻。



(备注:格芯成都项目基地封条,《科创板日报》记者张海霞现场拍摄)


上述相关工作人员说,“就是一座空厂房”,记者看到内部空间,确未发现有相关设备。


格芯中国厂投资路径


2016年5月31日,格芯曾与重庆市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欲与重庆市政府成立合资企业,在中国新建一座12英寸晶圆厂。之后双方合作破裂,合作方换成了成都市。


2017年5月,格芯宣布在成都建造12吋晶圆厂,投资规模估计超过100亿美元,成为大陆西南部首条12吋晶圆生产线。成都晶圆厂分为二期建设,一期为成熟制程(180nm/130nm),预计2018年底投产,2期建设则是22FDX FD-SOI制程,预计2019年第4季投产,产品广泛应用于行动终端、物联网、智能设备、汽车电子等领域。



2018年6月,格芯开始全球裁员,成都厂招聘暂停。同年8月,格芯宣布暂停发展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


事实上,格芯于2018年10月取消成都厂180nm/130nm项目投资后,占地1000多亩的成都格芯早已名存实亡,一直在寻找接盘者。但一位参与多家晶圆厂工程的资深人士曾告诉集微网:“晶圆厂里的设备都价值百亿元以上,基础管理设施、地基、厂房的要求标准都要达到非常高的级别。这个厂的大部分基础设施都有问题,需要做全面、系统的评估,现在没有人敢接盘。”


值得注意的是,格芯成都晶圆项目分两期建设,原本预计2018年年底、2019年第四季度投产。而在2019年年初时,业内传出消息称,格芯成都厂已经停摆,厂内部设备已清,对于员工离职的要求,已从“需返还培训费用”转变为“不需返还培训费用”,如同变相鼓励员工离职。


格芯晶圆厂过度分散面临亏损


据悉,格芯原先有十间晶圆厂,但目前可量产的仅剩八间,原先分别有五间8吋厂及五间12吋厂,地理地点分散于美国佛蒙特州、纽约州、新加坡(Fab 3E已出售)、德国以及中国大陆(已经停工)。


对于格芯的颓势,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格芯各厂区太过分散,要互相整合资源或是援助都很困难,供应商也不可能每一间都就近服务,衍生的人力、交通与物料成本都太过昂贵,必须就近服务才符合效益。



这并不是格芯的决策错误所造成,而是因为格芯大部分的晶圆厂都是靠收购取得,举例来说, 2010年收购了新加坡特许半导体、 2014年收购IBM的晶圆厂(还获得15亿美金补偿)、但研发中心却位于德国,才使得各厂区分散在全球各地。


这次成都厂的停工裁员是很清楚的一个信号:格芯已经承受不住亏损,加上外部市场趋缓,必须采取了一连串的措施来改善营运体质,第一步就是减少企业开支、裁员并整顿厂区,很遗憾地,中国四川厂区成为第一个弃守的据点。


芯片行业对整个国家的战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科技产品都需要顶级芯片来支撑。芯片需要研发设计人员耗费大量心血设计构造,而芯片代工厂则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庞大的资金来支撑。一旦停工,许多公司就慢慢撑不下去了。设备已搁置数年,厂房人去楼空,格芯不得不走向没落,令人唏嘘。


来源:芯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