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目前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地区,呼吸机甚至可以决定病人的生死。然而,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欧美国家恐怕都无法摆脱呼吸机短缺的困境。



随着新冠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全世界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据丁香医生数据显示,截至今天下午14时,全球已累计确诊将近50万人,累计死亡超2万人。与全球疫情持续发酵相伴的是,呼吸机在国外已经成为仅次于口罩和厕纸的“急需品”。



2月29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显示,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率高达13.8%。而据业内人士分析,呼吸机对部分新冠危重患者来说性命攸关,机械辅助通气是决定他们能够康复还是死亡的治疗手段。


除危重患者外,结合一线治疗情况,剩下患者中仍然有至少1/3需要呼吸机辅助吸氧。由于呼吸机在短时间内不能共享,仅目前实际需要的呼吸机就已经超过10万台。



今年72岁的神父季塞普·贝拉德利(Giuseppe Berardelli)


英国BBC新闻报道称,在意大利受新冠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贝加莫市,一名感染了新冠肺炎的神父拒绝使用教区居民给他买的呼吸机,而是选择把呼吸机让给了更年轻的病人,随后自己却因这种疾病去世。



推特上,一位西班牙医生饱含热泪,向全世界讲述着马德里的经历:“65岁以上的老人们被迫摘掉呼吸机,用镇静药物来压制痛苦,静静等待死亡降临。因为为数不多的呼吸机,要留给那些更年轻的人们。”


毫无疑问,对于目前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地区,呼吸机甚至可以决定病人的生死。然而,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欧美国家恐怕都无法摆脱呼吸机短缺的困境。


欧美多国纷纷转产

供应链卡壳恐难救急


当新冠疫情的影响不断扩大,欧美地区的医疗资源短缺开始受到重视。为解决医疗资源供应问题,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政府近日相继与数家汽车企业以及航空航天制造企业展开协商,呼吁各大企业转产包括呼吸机在内的医疗设备。



早在3月16日,英国政府就发布官方声明,希望国内制造商支持呼吸机和零部件生产,一同抗击疫情,由此成为第一个号召制造业企业援产呼吸机的国家。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的呼吸机缺口预计最高将达到2万台。


英国首相约翰逊在当天召集了福特、劳斯莱斯、本田等60多家制造企业和机构,请求他们转产关键医疗设备。随后美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也相继发出了类似呼吁。


上周四,马斯克曾在推特表示,“如果呼吸机供应短缺,我们(特斯拉)可以制造。”他表示,特斯拉转型生产呼吸机并非难事,“特斯拉可以生产拥有先进暖通空调系统的汽车,SpaceX可以生产配有生命支持系统的宇宙飞船。制造呼吸机并不困难,只是不可能很快制造出来。”


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已为通用、福特和特斯拉生产呼吸机开绿灯。一天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声明,为车企转产呼吸机等急缺医疗设备提供法律保障。声明称,“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和FDA传达的信息很明确:只要企业想帮助扩大呼吸机产量,在这场大流行病中挽救更多生命,我们就会协助企业清除一切可能的障碍。”


除车企外,部分飞机制造商也加入到这场跨界抗疫战中,但具体的参与方式仍在摸索中。空客表示,相较直接跨入呼吸机制造这一陌生且专业性强的领域,空客的工程师团队正在了解如何在呼吸机配件的设计、制造和装配方面提供帮助。


很显然,在疫情面前,全球各企业都想要出一份力。但与口罩不同,如何生产出安全可靠的呼吸机设备对于非医疗设备制造企业来讲无疑具有不小的挑战。



据行业人士表示,呼吸机的关键零部件包括流量传感器、芯片、音圈电机、涡轮风机等……更关键的是,一台呼吸机由成百上千个配件构成,而配件供应商遍布全世界,在疫情下短期增产并非易事。


由于呼吸机制造的复杂性,摆在转产厂商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生产线的准备时间较长。《华盛顿邮报》援引一位在布什政府期间负责政府采购的官员称,让车企转产呼吸机可能需要18个月。同时,部分制造业人士表示,呼吸机生产商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分享其设计图纸等资源,也会限制车企转型生产的能力。


此外,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除生产线准备时间长以外,车企转产呼吸机还可能面临供应链环节问题,例如制造呼吸机所需的专有材料,以及专业的生产人员,“这些都不是特斯拉或Space X工厂能够立即获得的”。医疗科技公司美敦力发言人也曾介绍说,“呼吸机制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熟练和专业的员工队伍和严格的监管制度来确保患者安全。”


很遗憾

这方面中国恐难拯救世界


就在欧美各国束手无策时,其目光纷纷转向中国。



环球时报援引美国媒体报道称,特斯拉CEO马斯克日前表示,他上周从中国购买了1255台呼吸机,并已经安排将它们空运到美国洛杉矶,用以帮助治疗当地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加利福尼亚州长也在记者会上证实,加州当地的医院已与马斯克就这批捐助物资进行了联络,并称赞这是一项“英勇的举动”。


马斯克在推特表示,他从中国采购了这批经过FDA认证的呼吸机,因为中国的呼吸机目前供应充足。他还在推特上感谢了特斯拉中国团队和中国海关对采买、运送呼吸机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除了特斯拉的需求,中国还在3月初向意大利紧急出口了1000台呼吸机。美国纽约州也于3月20日特地派人来中国采购呼吸机。山东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196台呼吸机日前也已发往匈牙利。


即使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已经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不少驰援,但呼吸机的生产具有较高门槛,这使得迅速扩大生产变得更加困难。中国在长期或许也无力为全球提供足够的呼吸机。


彭博信息研究公司的分析师尼姬·卢(音)也指出,根据厂家在3月份向湖北武汉提供呼吸机的情况,中国4月份有能力供应至少1.4万台无创呼吸机。尽管这一数字非常可观,但与巨大缺口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更重要的是,中国所有的呼吸机厂家几乎都已达到了它们的产能极限,全部都在忙于应对国外的需求。


也难怪谊安医疗公司董事长助理李凯声称:“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想立即从中国买到呼吸机。



2月11日,北京谊安医疗工程师在调试呼吸机


不仅仅是受限于产量,对于呼吸机这一精密医疗器械而言,同样需要面临的还有各地区严苛的法律法规。


据鱼跃医疗董秘陈坚介绍,鱼跃医疗生产的无创呼吸机,是根据欧盟的生产标准生产的,购买该产品出口到欧盟国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该产品想出口到美国,没有绿色通道特批等途径的话这个产品就不能入境,更不能在美国的医院内使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由此可见,呼吸机这一精密医疗器械的全球流通所面临的问题复杂度相当高,对于目前处于疫情风暴的欧美各国来讲,无疑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如何自救也就成为不得不思考的现实。


各国还需自救

意大利版“药神”鼓舞世界


据外媒3月21日报道,一名加拿大医生将一台呼吸机改造成了九台,来满足日益增多的新冠患者的需要,这位硬核临床机械师赢得了包括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内许多人的点赞。


阿兰·高蒂尔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珀斯市Smiths Falls District Hospital医院的麻醉医生。2006年,他通过观看由两名底特律医生制作的视频,学会了如何改造医疗设备。现在,医院正在想办法解决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短缺的问题,而他的改造,使得同一个呼吸机可以供应9名患者的需要。


尽管这一做法堪称“天才”,但长久来看也并非良策,长期以超出正常功率使用的呼吸机无疑会对其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一群意大利青年们也在用3D打印帮助提高呼吸机的利用率。


在意大利,医院使用的呼吸机采用的是文丘里氧气面罩。这些是低流量面罩,其中的关键零部件,就是文丘里阀。当纯氧通过小孔口输送时,文丘里阀利用伯努利原理带走室内空气,从而以可预测的FIO2产生较大的总流量。但是,疫情之下,文丘里阀的消耗十分快速,而供应商并不能够快速提供足量的产品。


3月13日,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大区布雷西亚省基亚里的一家地方医院就陷入了呼吸机阀消耗殆尽的绝望,多位患者的生命面临威胁。紧急情况下,医院与一家3D打印公司Isinnova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利用他们的打印技术提供帮助。



Isinnov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ristian Fracassi迅速响应了这一需要,直接与同事Ramaioli将3D打印机带到了医院。经过多次尝试,他们终于成功制作出可正常使用的阀门,并将成本从1.1万美元的市场价降低到1欧元。截至目前,利用该技术生产的阀门已经救治数十人。


让人惊讶的是,当呼吸机的零件供应商得知了这件事后,不仅拒绝提供更详细的零件设计图,还要求这两个小哥立刻停止3D打印呼吸机零件,否则就要以侵犯知识产权而把他们告上法庭。


但是,Fracassi并没有放弃,他开始另辟蹊径。3月21日,Isinnova团队成功开发并测试了一种3D打印适配器,可以将通气面罩变成无创呼吸机,避开了呼吸阀专利,直接用于COVID-19患者。如果可以的话,任何人都可以使用3D打印机进行打印,帮助医院减轻负担。


受Fracassi的故事鼓舞,一场全球范围的线上黑客马拉松(hackthon)——“紧急AM论坛”诞生,医院、AM公司和制造商可以在这里分享想法并团结起来共同抗疫。



在美国,医护人员和技术人员也开始在网上进行众包维修并提供重要的医疗设备。3月19日,波士顿麻省总医院院长Peter Slavin博士,呼吁人们用3D打印机为医院工作人员制作防护口罩。


在捷克,一家名为Prusa Research的3D打印公司在其博客中称,他们已向该国卫生部提交了3D打印口罩的原型。该公司的创始人称,“我们从Facebook上了解到,医生们非常需要口罩,因此我们很快就行动起来了,开始尝试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


写在最后


毫无疑问,疫情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最重要难题。在这一难关里,多一台呼吸机,就能多救一条人命,而全人类的希望也并不能仅仅依靠中国。


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了全球的医护人员与技术人员已经行动起来。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份希望,在这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里,人类一定能赢。


来源:正商参阅